奥数网 奥数呼和浩特站 > 小升初 > 小升初资讯 > 正文

我的母校苏虎街小学

来源:呼和浩特奥数网整理 2011-09-15 12:48:52

  我的小学四至六年级是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虎街小学上的,那是1954年秋季到1957年夏季的事。1955年秋季以前,苏虎街小学名为“内蒙古自治区直属第二小学”,属于自治区政府直接管辖的干部子弟小学,1955年秋季改成现在的校名,招生范围也不只限于干部子弟了,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嘱咐我和弟弟说,要和那些非干部子弟团结好,学习他们的优点。当时,该校虽说是直属名牌学校,但因为是解放初期,设备却很简陋,教室全是平房,墙壁都是外表贴砖里面用土坯垒成的,共18幢,每两幢为一排。其中有一间只供两位老师办公兼住宿。最北面的两间教室分别是图书馆和体育器材室。教室东面是没有硬化的操场,靠北校墙立着简陋的木质体育器械。教室西面是旧民房式的办公室,再往西是仅有的一排低矮的同样是旧民房式的家属宿舍,还有一所在当时看来颇为高级的干部子弟幼儿园。

  学校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,我们都能自觉遵守。老师不允许买零食吃,我们每天上学来到校门口时,看到那个和我们年龄相仿却上不起学只好在校门前卖麻糖的少年,我们都不买麻糖,但是出于对他的同情,有时我们也把小面额的纸币送给他。苏虎街小学周边居民有着良好的素质,客观上也保障了学校的正常秩序。我们每天下午放学时,只把当晚用的书本拿回家,其余的都放在书桌里,教室的门从来不锁,可从没听说学校发生过偷窃事件。在1956年夏天,学校把一个外省杂技团包场请到操场上演出,很多居民爬上自家的房顶或踩着凳子扒在墙头上观看,没有任何一个校外人翻墙入内的。

  学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,那时的学生没有课业负担,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,在校园里玩捉迷藏,到花圃里捉昆虫作标本,观察蚂蚁打洞运食物的情景。一到冬天,校园就成了我们的滑冰场,学校对滑冰的班级和时间都有明确的安排。轮到哪个班滑冰,这个班的学生在头天的傍晚就负责泼冰场。我们的冰鞋都是自己制做的,用两块和自己的脚掌差不多大小一到两厘米厚的木板,在木板底下固定好两根粗铁丝,将两块木板分别用绳子牢牢拴在两只脚的鞋子上就能进冰场了,既好玩又省钱。校墙四周有我们高年级学生实行“责任制”栽好的小树,每个人都认真看护和浇灌,让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。

  腊月里,我们还集体到马路上刨冰铲雪。有时是和别的学校联合起来与军区、消防队、医院等单位举行联谊活动,每年春秋两季到城郊植树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任务。

  那年代学生的年龄都偏大,六年级的同学有的直接应征入伍了,有一个体育成绩优秀身体特棒的男生当了飞行员,从他寄给体育老师的照片上看到他与“战鹰”的合影,我们都羡慕不已。说到体育老师吕盛,他教学非常认真负责,当时学校没有扩音器,也没有体操唱片,每天上操时,他在操场主席台上摆一架风琴,由音乐老师弹奏体操音乐,吕老师喊着拍节,两人配合默契,与广播电台播放的体操音乐极其相似,只是声音小了些。对此我们都很好奇,同时也感觉到两位老师对工作极端认真的态度。

  1955年,学校在与西校墙隔街相望的地方弄到了两亩地,由农家出身、21岁的陈锡赠老师(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,已退休),带领我们种植各种蔬菜。我们在这里翻地、施肥、栽种,用水车汲水浇灌,干得热火朝天,不仅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,还进一步培养了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,有了很强的自觉约束能力,有时即使只有我们三五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在这里劳动,面对那么多新鲜的黄瓜、西红柿和水萝卜,也没人动一下吃一口,完全给学校小食堂做菜用,如果食堂用不了,我们就用排子车推上沿街叫卖,得到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学校。

  有一个失去母亲、家境又很贫穷的同学,很多时候吃不饱饭,我们的班主任李作桂老师(已去世)经常把自己从小食堂里买的馒头给他吃,直到现在,那个已经当了姥爷的同学说起这事还感动得眼泪汪汪。

  3年里,在老师的鼓励下,我曾参加过文学、美术、歌咏三个兴趣小组的学习,因为我爱写作文,爱画画,还喜欢吹口琴。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我在这三方面的表现都极为平淡。

  如今,每当我来到这所母校,看到它现代化的建筑和先进的教学设备,感到由衷的高兴,而那些早已退休或已故的可敬的老师,最令我怀念。

 

我要投稿